更新时间:2025-07-25 14:59:55点击:
蒋村,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街道,其生命与兴衰始终与水脉紧密相连。
水,是蒋村发展蜿蜒流淌的“经络”,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命脉之源。随着时代更迭,今日的蒋村从单纯的“赖水而生”跃升为“依水而兴”“治水而盛”,水脉不仅维系着生态,更滋养着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灵动。
在这人与水千年共舞的漫长画卷中,桥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蒋村先民“征服”水脉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水陆交织处最坚韧的生态文化纽带。时至今日,蒋村早已不满足于桥梁简单的交通载体角色,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综合性桥梁空间,跟随蒋村全域未来社区建设以及民生实事推进步伐,开启桥梁的未来式进程新探索。
一
桥是路的延伸。
俯瞰今日蒋村格局,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由南向北依次是文二西路、文一西路、余杭塘路——构成了陆上交通的骨架。
然而,这片土地的肌理深处,流淌着南北走向的河港血脉。
五常港、朝天莫港、十字港、蒋村港、合建港等河港作为西溪水系的灵动延续,穿行于街巷楼宇之间。它们或分或合,或汇或流,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最终汇聚成奔涌的脉络,注入宽阔的余杭塘河。这张由河港精心编织的“水网”,温柔又坚韧地笼盖着整个蒋村。
当水脉与道路的频频相遇,桥梁便应运而生,成为这片水陆交织之地上最富诗意的节点。每一座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设施,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段历史的切片。
二
桥梁是流动的文化胎记,承载着蒋村绵延不绝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在蒋村,有流传着深明大义、尽忠尽孝美誉故事的忠驾桥,有与西溪火柿传说密切相关的伍郎桥,也曾有着连中三元,人才辈出的三元桥,有传承着人定胜天精神的青龙桥,有诉说着积德行善、忠孝礼仪故事的施家桥……
原忠驾桥
那些口耳相传的古老故事,是比任何书面记载更鲜活的地方志。在效率至上的现代洪流中,守护桥名、活化桥梁空间,就是守护蒋村作为水乡聚落的文化基因。
原青龙桥
桥梁同样是水乡生活的核心舞台。古时是桥头市集、纳凉闲话、迎亲送嫁之处;如今虽功能转变,但滨水步道、河港公园、灯光夜景,依然延续着“桥”作为公共空间、社区交往节点的文化功能,承载着乡愁与新的生活记忆。
三
蒋村的河港,是千年流淌的史诗。而横卧其上的座座桥梁,则是这部史诗中不断被改写、重注的标点。
随着蒋村从传统水乡向现代都市的华丽蝶变,街道拥抱“绿水青山”理念,对滨水空间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在此驱动下,蒋村的桥经历了精心的“迁改”手术。2015年在对枫树湾港和十字港综合整治时,伍郎桥和忠驾桥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为了不对历史桥梁造成损害,最终通过努力实现了通过原址保护、整体搬迁等办法将历史桥梁设计为河道景观桥,既满足了治水、泄洪的要求,也对辖区河道的历史文化、文物有了很好的保护。
现伍郎桥
四
在蒋村,不少桥下空间存在闲置现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城市中的“灰色地带”。面向未来,蒋村桥梁空间的转型,亟需一场深刻的“价值觉醒”——从单一的交通载体,跃升为多维融合的活力场域与文化地标。
面对转型需要,街道以全域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以2025年街道级民生实事为抓手,打通6个桥下空间组、130米水系栈道,激活滨水生命线。
浙大玉泉路桥下空间坐落于余杭塘路与蒋村港河的桥荫之下,是附近居民南北通行的重要通道。原空间整体昏暗幽闭、环境杂乱无章、安全隐患交织。街道以文化叙事打造生活感场景,利用“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读书的模样”为线索,讲述文化故事,改造面积约900方。通过立面改造结合场景灯光设计将城市灰空间转变为艺术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城市亮点,形成一面年轻潮流的文化墙,点亮桥下空间,与浙大学子对话。另一方面借助城市更新手段,浙大桥下空间既成为满足通行安全的人行通廊,也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位于文一西路上的全家桥、枫树湾桥、合建港桥以及云起路与晴川街上的忠驾桥新桥、仕林桥等桥下纷纷打通了闲置的桥下空间。
其中合建港桥游步道连通工程位于文一西路与崇仁路交叉口东侧,总长约128米,宽度1.8米。合建港桥下游步道建成后,附近居民在穿越文一西路时,就可以避免绕行至崇仁路与文一西路交叉口,大幅缩短了通行时间,还有益于促进人车分流、缓解交通疏导压力,为市民构建了安全、便捷、舒适的“通勤圈”和“上学路”。
除合建港桥,其余桥梁则是以“无界连通”为核心,搭建生态浮桥,总长度200米。桥体采用模块化浮动平台设计,随水位起伏始终与两岸步道平顺衔接。桥身以木板格栅铺装,让水流与光影自然渗透,行人仿若踏浪而行;单侧嵌入低照度LED硅胶灯带,既保障夜间安全,又勾勒出蜿蜒河岸的流动诗意。桥体在设计上摒弃传统护栏的封闭感,以金属格栅形成视觉引导,让漫步其间的居民既能安心赏景,又不失开阔视野。
曾经需要穿梭车流、绕行河岸的日常出行,如今化作平顺直达的轻盈步履。无论是去街道卫生院就医、商超购物,还是前往十字港公园、竞渡广场等亲子活动乐园,桥下浮桥的出现彻底打通了文一西路两侧的游步道,有效避开车流,让自然游步路线顺畅无阻。
作为桥梁空间的未来化探索,无界联通、灯光映射、智能化浮动平台等技术赋能固然重要,但绝非终点。真正的未来之桥,应勇于打破功能藩篱,其核心,在于以“桥”为媒,重新缝合被道路切割的滨水生活,让公共空间回归“人”的温度与“水”的灵性。当桥梁成为人们愿意驻足流连、触摸历史的“城市客厅”,而非匆匆掠过的冰冷通道,蒋村的水脉才真正被赋予新时代的灵魂,也才能在未来的城市图景中,继续澎湃她千年不息的灵韵与活力。(图文:张英杰)